首页
了解四姑娘山
Back
双桥沟
长坪沟
海子沟
景区导览
生态旅游
文化体验
影像中心
游客满意度
旅行·线路
Back
线路推荐
特色美食
住宿服务
特产购物
休闲娱乐
旅游攻略
订票服务
户外运动
Back
户外须知
Back
登山注意事项
高海拔求生手册
旅游注意事项
户外风险告知书
户外徒步
户外登山
户外露营
户外攀冰
户外攀岩
高山漂流
国际攀冰节
国际登山节
超级越野跑
自行车公开赛
户外博物馆
科研保护
Back
保护区简介
野生动物
野生植物
冰侵物蚀
环境监测
自然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
虚拟旅游
Back
虚拟旅游
智慧展陈
景区资讯
Back
景区新闻
景区公告
进沟人数
微信推送
5A创建纪实
党风廉政
局长信箱
书记信箱
Language
Back
英语
日本语
한국어
Français
保护区简介
1.地理位置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东部,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2°42′30″~102°58′40″、北纬30°54′16″~31°16′21″之间,总面积560Km²。 四姑娘山是1995年和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03年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以阿府办[2003]65号文确定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2.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保护以原始暗针叶林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以大熊猫、雪豹、四川羚牛、白唇鹿、川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主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保护以冰川为主的独特地质地貌。 根据《四川小金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功能分区如下: (1)核心区 核心区位于保护区北部和东北部,面积185km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0%。本区由两部分组成: ①长坪沟核心区 本区位于长坪沟木骡子以上、双桥沟沟尾,面积154km²。 该区是保护区内森林面积最大、植物类型最多且保存最完整的区域,是发挥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的主要场所。区内无人居住,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生境保持原始状态。 ②海子沟核心区 位于海子沟上游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与长坪沟核心区相邻,被主峰主脊岭所隔。面积约30km²。区内无人居住,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状态,是主要保护对象四川羚牛、白唇鹿等栖息之地。 (2)缓冲区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下游地段,呈带状分布在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两侧,范围大致为双桥沟红杉林以上,长坪沟木骡子以上、海子沟花海子以上地区,面积156km²,占保护区面积的27.8%。区内无人居住,人为干扰少,生态环境良好。 (3)实验区 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外围,面积约219km²,占保护区面积的39.2%。分布于三条沟两侧河谷地带,其上限为:海子沟花海子以下,长坪沟木骡子以下,双桥沟红杉林以下。本区位于公路或河流两侧,是保护区居民分布区,人为活动频繁。
原始生态环境
大熊猫保护区
嘉绒藏族村落
3.自然条件 (1)地貌特征 四姑娘山地处我国地貌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于第二阶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大地构造属于我国大地地槽区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地貌分区属于川西高山高原区,高山峡谷亚区,大渡河中游高山峡谷地带。主要地貌类型有:干暖河谷(半干旱河谷)地貌、高山地貌、极高山地貌。区内山势陡峭,现代冰川发育。海拔在5000m以上的雪峰85座,终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m,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四川第二高峰,横断山脉第三高峰。 (2)气候特征 四姑娘山属亚热带气候。由于区内地形高差悬殊,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气候变化明显,从保护区西南角的沃日河谷到主峰顶,形成复杂的气候垂直带谱,呈现出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垂直分布的气候带谱。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为5.9℃,四姑娘山山顶平均气温为-17.1℃。无霜期78天。区内干雨季明显,降水季节、地域分配不均匀,年降雨量为931.5毫米。日照充足,日照百分率高达5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65小时。 (3)水文 保护区内的河流、溪沟呈树枝状分布,属长江上游二级支流大渡河流域青衣江水系。主要河流海子沟、长坪沟和双桥沟等均属沃日河支流,是沃日河的发源地。沃日河是青衣江的三级支流,全长79.1Km,流域面积1739Km²。 保护区内水资源主要由冰雪融冻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构成,无外来水和过境水。境内有大小湖泊(海子)25个,水面面积2.06平方公里,蓄水量32万立方米,山涧飞瀑近百条。 (4)土壤 四姑娘山地处深切割高山峡谷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成土母质多样。保护区基带土壤为褐土类,依海拔高度不同,土壤分类包括:褐土类、棕壤类、暗棕壤类、灰化土类、亚高山草甸土类、高山草甸土类、高山寒漠土类。此外,保护区土壤还有石灰岩土类和沼泽土类零星分布。 (5)植被 本区是世界上高山植被区系最丰富的地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在四川植被分区中,本区属川西高山峡谷针叶林地带,大渡河上游植被小区。因地势高差悬殊,植被分布受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呈现出明显垂直带谱,并具有中国——喜马拉雅植被区的特点。随海拔升高依次为:沙棘及稀疏灌丛等半干旱河谷植被以及农耕植被、山地常绿针叶(暗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海拔5400m以上为高山冻原-永冻带,基本上无植被分布。 本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有四川红杉林(Comm.Larix mastersiana)、冷杉-云杉林(Comm.Abies fabri / Picea spp)、冷杉-麦吊杉林(Comm.Abies fabri / Picea brachytyla)、冷杉-紫果云杉-鳞皮云杉林(Comm.Abies fabri / Picea purpurea / P.retroflexa)、方枝柏林(Comm.Sabina saltuaria)、红桦林(Comm.Betula albo-sinensis)、沙棘林(Comm.Hippophae rhamnoides)、皂柳林(Comm.Salix wallichiana)和川滇高山栎林(Comm.Quercus aquifolioides)。 4.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及民族 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原四姑娘山镇,2014年起更名为四姑娘山镇)境内。保护区面积占全镇幅员面积的95%。保护区所在四姑娘山镇辖五个行政村,分别为双桥村、长坪村、双碉村、沙坝村、金锋村,共居住着藏、羌、回、汉民族3078人,流动人口规模达500人左右。在人口年龄构成中壮年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7%,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6‰。保护区内地广人稀,密度仅为5人/km²。主要民族有藏族、汉族。其中藏族占66%,汉族占29%,其余为回族、羌族等。本地藏族属嘉绒藏族,为藏族的重要支系,其风俗、文化独具特色。 (2)经济状况 四姑娘山镇大部分为高山、森林、草场和荒山,耕地较少。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6:5:49。保护区成立后,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限牧、禁牧,使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林地面积增大。全镇林地面积约占26.06%,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占37.18%,耕地占0.77%。随着农业用地减少,全镇居民(尤其是保护区内的居民)的生产和就业方式已开始发生转变,由农牧业逐渐转向为旅游服务的第三产业。目前四姑娘山镇已成为集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四川省重点旅游集镇。2013年游客人数达82086人次。 (3)交通、电力、通讯 保护区东距成都220公里,西离小金县城56公里,交通便捷。现有成都至小金县的省道303线过境,公路等级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其中卧龙至保护区四姑娘山镇93公里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长坪沟口至小金县城56公里为沥青路面。受“5.12”地震影响和2010年、2011年的数次泥石流袭击,目前保护区四姑娘山镇至映秀的省道303线破坏极为严重,2012年开始重新进行修复,计划2016年完工后,将使保护区与到成都的路程时间由现在的7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更有利于保护区的发展。 保护区内有2条四级公路:一条是原森工运输公路,始于省道303线,沿双桥沟北上至红杉林,全长34.8公里,水泥路面,另一条始于四姑娘山镇,沿长坪沟北上至喇嘛寺,长约6.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 四姑娘山镇及周边各乡镇及部分村都已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并有供电专线与外电网并网,能满足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用电需求。 (4)旅游 保护区所在地四姑娘山镇开展旅游的历史有10余年,目前已登记住宿点82个,日接待能力达3500人以上。2013年全年游客人数达8万人次。 (5)生活基础设施 四姑娘山镇已建有一日供水1000吨的自来水厂,冬季不能满足全镇旅游及生活用水需求,现正在改扩建中。保护区沟内居民因分散居住,生活用水则就近引用山泉水。 在四姑娘山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在保护区外建有垃圾填埋处理场,能满足全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需求。
山川河流
嘉绒服饰
U型山谷
© 2024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蜀ICP备15012956号
| 技术支持
【云竹软件】
map